找到相关内容25061篇,用时106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宋辽金夏宗教史之宋、辽、金、夏宗教概述

    积福行善,那么来世就可能投生富贵之乡,甚至成佛作祖,永脱轮回之苦。佛教为苦难众生指出了一条虚幻的解脱之途,满足了人们对彼岸世界的终极关怀,故一经传播开来,立即风靡全国。   魏晋至隋唐可以说是...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8150982974.html
  • “人间佛教”禅观修学要义

    当然应付诸实际行动,实践菩萨利生的志业,而不能只是沉缅于“空口白话”,“光说不练”言词巧饰中,显然就不能远离俗务和人群。可是在此同时,彼等又如何可能从事自净其意的修持(特别是禅观修持)呢?这是“人间佛教...

    性广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2481283155.html
  • 科普考察新西兰

    帚尾袋貂的增长势头。可能换成中国,它们的下场自然会像果子狸的一样了。   在人少资源多的新西兰,对帚尾袋貂的利用程度,远没有它们自身繁衍的快,这种繁殖力强盛的动物,在新西兰这块没有天敌控制的土地上,...

    郭耕

    |环保|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15531383286.html
  • 谈心说识(三):人类自私的根源为何

     在升平之世,我们很容易做到博爱慈善,对即将溺毙者,马上施以援手,但是在性命交关时,在限来时各自飞,是否还有心去照顾人,有待考验。小时假会看过一部影片,内容描述一般大客轮因撞上冰山而倾斜且有沉般之可能...

    释依昱

    |唯识|谈心说识|自私|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06/10045983353.html
  • 谈心说识(四):生命的根源

    ,熏成清净种子,即能转起依他净分而成为圆成实性的涅槃,这与根本佛教的缘起中道一样,“此有故彼有”,即级起流转生死。“此无故彼无”,即缘起的还灭而涅槃。转染成净与转妄为真是可能的,而众生不能,病根在无知...

    释依昱

    |唯识|谈心说识|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06/12480083354.html
  • 佛教思想与伦理学

    ,也未可知!或者是转变成为“超人”也有可能。所以才会有存在主义的先驱者巴斯可(Blaisc Pascal,十七世纪法国的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说人是“中间者”(unmilieu)──“无”与“全体...

    陈进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6440483457.html
  • 以罗汉像为例来谈五代之后中国佛画发展之流变

    形象的严格规定,使得人们不可能对佛像进行太多的创造性表现。相反,既有神通法力又兼有人性的罗汉、菩萨,更适合艺术家进行个性化的艺术创造,他们给了文人画家和禅僧画家很大的想象空间与自由创作的意趣。再次,中国...

    龚明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10551083724.html
  • 由“观音菩萨”看“以美育代宗教”

    ,而作为与理性、智性、知性等概念相对立的因素而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言,中国可能确实没有出自本土的严格意义上的宗教。若换一个角度来看,则是不同的情形。且不说远古时代的图腾崇拜等,即使从长期以来广播民间的...

    易存国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10563383731.html
  • 136幅水陆画介绍

    。但假如将玉皇大帝请进法会,则位置可能就不太好摆放了。   到了明代,佛教的护法神队伍又有了大的扩展,除了已成为将古印度神话中的二十位天神纳入佛教惩恶扬善的护法队伍(称二十诸天)外,又增加了道教的...移徙、嫁娶、远行、赴任。忌讳极多。   九十七、蚕官五鬼诸神众   蚕官即蚕神,司蚕之神。中国古代传说中认为,黄帝夫人螺祖是蚕神。故中国古代民间淬的蚕民都为女神。这里画的蚕官即是面露凶相的男官,可能...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11003583753.html
  • 许地山的学术成就与印度文化的联系

    躺在床上那几小时,但要在那短促的时间中希冀极乐,也是不可能的事。”[1]p3我们知道,佛教的基本教义乃是它的“四谛说”,首先是苦——生老病死,一切皆苦,佛教就是这样看待人生的。“生本不乐”正是这“苦”的...

    薛克翘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7505684100.html